一、 设计主要问题
当前意义结合养老设施设计盲目追求大而全,设置过多诊室、大型康复厅(如600平米却空置)、高端检验设备(如固定式X光室)。这样的建设成本高昂,运营能耗(照明、空调)负担巨大,空间利用率极低,与老人实际需求严重脱节。
将“医养结合”等同于“护理院”或“小型医院”,采用医院标准的设计规范、冷色调、无菌化装修风格。这样的设计导致环境冰冷、压抑,缺乏“家”的温馨感,加剧老人的焦虑和不适感,背离养老机构生活照料的核心。
药房面积不足,后期改造困难。固定的大型医疗设备(如X光室)位置不便,行动不便老人难以到达,使用率低。康复空间设计刻板,缺乏吸引力。这些现象导致服务效率低下,老人体验差,资源闲置或被迫挪用。
医院办养老院时,难以摆脱医疗思维,导致“医疗护理”与“生活照料”空间、流程、氛围割裂。这样的医养设计无法形成有机融合的整体服务体验,老人感受不到“结合”的优势。
二、设计核心原则
设计应回归“以养为本,以医为辅,医养融合”的初衷,具体体现为:
规模得当,匹配需求
根据机构床位数、目标人群健康状况、周边医疗资源覆盖情况,科学确定所需医疗康复空间的类型和规模。避免贪大求全。
小型化、集约化
优先设置基础、高频、必需的医疗康复空间(如全科诊室、处置室、基础康复区、药房/摆药室)。例如,200床设施可配置小型诊室、多功能康复训练区、基础治疗室和药房。预留未来发展空间或采用模块化设计,便于根据实际运营情况调整。
Part.03功能融合,消除割裂 打破“医疗区”与“生活区”的物理和心理界限。医疗康复空间应自然地嵌入生活区域,方便到达,氛围和谐。
设计流畅的动线,使健康监测、基础诊疗、康复训练、日常照护、文娱活动等环节能无缝衔接。例如,康复训练可结合日常活动区进行。空间布局应促进医护团队与照护团队的日常沟通与协作。
Part.04适老为本,细节致胜 医疗康复空间位置应显眼易达,靠近主要生活区,减少老人移动距离和障碍。考虑设置内部电瓶车或推床通道。
优先选择可移动设备(如移动X光机、移动B超、移动康复器械),可将服务送至老人床边或生活区,解决行动不便问题。
预留充足、位置合理的药房/摆药室空间,考虑分药、存储、配送流程。考虑如泡脚区、隐私保护、陪伴空间等细节(如康复室增设泡脚区)。采用温馨、居家的装修风格(暖色调、柔光、自然材质),减少医疗化冰冷感。注重无障碍设计、安全扶手、防滑地面、清晰标识。
Part.05高效运营,智慧利用 在空间紧张情况下,核心空间(如多功能厅)应具备分时转换能力。通过两侧储藏间存放不同活动家具器械,实现开会、用餐、上课、康复训练等多种功能的高效切换。
护理站、公共活动区等关键点位的视线应能覆盖主要医疗康复空间及通道,便于工作人员观察,减少人力需求。流线设计应清晰简洁,避免迂回。
设计时考虑小型医疗康复空间在服务内部老人的同时,适度对外开放(如设置独立出入口),服务周边社区居家老人,提高资源利用率,增强机构活力。
Part.06融入生活,激发参与(借鉴创新) 康复空间日常化: 将康复训练融入日常生活场景。如在公共走廊设置适老扶手兼训练装置,在花园小径设计有坡度和休息点的康复步道,利用楼梯设计兼具通行和训练功能的长台阶(需确保安全)。
引入带有娱乐性质的康复设备(如互动游戏屏幕、虚拟现实设备),将训练任务转化为游戏挑战,设置奖励机制,让康复来得不那么刻意,更受老人欢迎。
设计理念上,将建筑本身(如安全的楼梯、不同材质的路面、适度的坡度)视为康复训练的载体和工具。
三、 设计层面医养结合体现之道
养老设施中的“医养结合”,绝非简单地在养老院里建个医院。其设计精髓在于:
-
定位清晰: 坚定“以养为主,以医为辅”,医疗是支撑养老生活质量的必要保障,而非核心业务。
-
规模匹配: 因地制宜,因人而异,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适度、高效的医疗康复空间规模。
-
空间融合: 打破医疗与生活的壁垒,创造自然融合、便捷舒适的环境。
-
细节适老: 深度理解老人身心需求,在便捷性、灵活性、安全性、舒适性上精益求精。
-
运营高效: 通过多功能利用、流线优化、智慧设计降低运营成本,提升服务效率。
-
融入生活: 让医疗康复服务日常化、趣味化,激发老人主动参与的积极性,提升生活品质。
-
只有从设计源头避免“误读”,回归“医养结合”服务养老生活的本质,才能创造出真正满足老人需求、可持续运营的高品质养老环境,让老年人在熟悉、温馨、便利的环境中,同步获得生活照料和必要的医疗康复支持。